板栗叶片的颜色,反映了板栗的内在生理功能和生长状,在评价板栗生长状态和病虫害检测与诊断等相关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信息价值。因此,为了准确测定板栗叶片的颜色,为板栗的生长状况提供数字基础,就可以使用色差仪。本文介绍了色差仪在板栗叶片颜色测定中的应用。
叶片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器官,其颜色反映了植物的内在生理功能和生长状态。叶片颜色受植物品种、营养状况以及生长环境等多个因素的影响,是植物内部生理机制与外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植物资源评价以及植物生长状态和病虫害检测与诊断等相关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信息价值。
目前,板栗叶片颜色通常采用目测法,参照《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板栗)》(LY/T 1851-2009)被判定为黄绿色、绿色和深绿色。目测法观测叶片颜色虽然方便、快捷,但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且目测结果是非连续性、非数据化的,较难实现不同样本间叶片颜色差异的横向比较,这对叶片颜色在板栗资源评价,以及叶片颜色与板栗抗逆性和环境适应性关系等方面的研究造成阻碍。因此,为了更加准确、客观、快速的测定板栗叶片的颜色,就可以使用色差仪。利用色差仪测定植物叶片颜色不仅方便、快捷、而且可以实现观测结果的数据化。
长期以来,人们都是运用感官评价的方法对板栗叶片颜色进行评定,但是,作为科研人员不能仅仅通过肉眼的观察来判断,还要通过专门的仪器来判断,从而客观地通过板栗叶片颜色进行检测判断。目前测色计的种类很多,从结构原理来分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直接刺激值测定法,利用人眼睛对颜色判断的三变数原理,比如各种类型的色差计;另一种是分光测定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测定各波长下样品的完全漫反射面的反射系数,并对其进行数据处理,从而评价其色度值及其他各种数值,该种方法不能直接求得色度值或色差。目前,在国际上通用的测色标准是L*,a*,b*表色系统,它与亨特-Lab表色系测色的原理基本相同,只是3个分量的取值大小不同,在色彩空间中用L*,a*,b*3个数值来定位为任何一种颜色。
利用色差仪测定板栗叶片正面主脉与叶缘中间位置两侧脉间区域,采用CIELab表色系统测定叶片的明度值(L*)、红度值(a*)、黄度值(b*)、色差值(△E*ab)、色度值(c*)和色调角(h*)6个参数。其中,L*是衡量色彩明暗程度的指标,其值越大,表示表面越亮;a*是衡量红绿程度的指标,其为正值时表示偏红色,为负值时表示偏绿色,绝对值越大表示红色或绿色越深;b*是衡量黄蓝程度的指标,其为正值时表示偏黄色,为负值时表示偏蓝色,绝对值越大表示黄色或蓝色越深;c*越大,颜色越纯;h*从0到180°依次表示紫红色(0°)、红色、橙红色、橙黄色、黄色(90°)、黄绿色、绿色、蓝绿色(180°)。通过将板栗叶片颜色数字化,就可以准确的对板栗叶片颜色进行判断,进而掌握板栗植物的生长状况。
CIELCh和CIELuv颜色空间是色差仪用于定量描述颜色的两个常用颜色空间,这两个颜色空间都是用三个分量来对颜色进行描述,且具有相同的明度指数L值,在颜色测量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对色差仪CIELCh和CIELuv颜色空间含义及差异做了解析。
色差仪根据测量原理的不同可以分为三刺激值色差仪和分光式色差仪,它们在测量颜色时,都是模拟人眼看色的过程,将颜色信息进行量化。那么,三刺激值色差仪和分光式色差仪有什么不同?本文对此做了简要的介绍。
SCI/SCE测量模式是色差仪两种不同的测量模式,SCI测量模式包含镜面反射光测量模式,SCE测量模式排除镜面反射光测量模式,这两种模式在颜色测量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那么,色差仪SCI/SCE测量模式什么区别?哪个测色准?下文对此做了简要的介绍。
SCI和SCE是色差仪常见的两种测量模式,其中SCI测量模式指包含镜面正反射光的测量模式,SCI就是将物体的镜面反射光和漫反射光一同测量,这样的测量结果更接近物体的真实颜色,而与物体的表面条件无关。本文对色差仪测量模式SCI测量模式作用及优缺点做了解析。
肉及肉制品的颜色是反映肉品感官品质的重要特征,也是消费者购买时一个主要考虑因素,肉制品表面及内部的非正常颜色会使消费者的购买欲和产品的竞争力下降。因此,为了准确的测定肉制品的颜色,就可以借助于色差仪。本文介绍了大口径色差仪在低温肉质品色泽检测中的应用。